我城角落,其實棲藏著不同鳥類的家園,當中包括一年一度回歸的燕子們。
「去年,颱風吹爛了燕巢。但兩、三個月前,燕子又飛回鐵架的枝岔位築巢。燕子爸爸媽媽好恩愛,一巢通常生四、五隻幼鳥。」屯門雅都商場的日昇電訊老闆娘笑說。她口中指的,是店舖簷底下架著的小小燕巢。
民間相傳,燕子在屋簷下築巢會帶來福氣。春末夏初,正是家燕千里迢迢來港築巢的季節。每年三月至七月,這批南來過客都會飛徙香港繁殖餵育雛鳥,再遷回東南亞等地過冬。有幸的話,他們也許落戶你我左近,經過舊區唐樓的「騎樓底」,或會發現他們的泥巢黏附在建築簷下或外牆,遮風擋雨及躲避野外天敵。這些翅尾似鐮刀分叉、體型纖細、空中畫圈飛翔的靈巧鳥兒,乍看如麻雀,眼利者才能發現。
落戶香港的除了候鳥家燕,還有留鳥小白腰雨燕。對比有著從頭覆落尾的藍黑羽色,腹羽白色而頸前有黑圈的家燕,小白腰雨燕則屬雨燕目,全身黑羽,唯腰部有白色環帶;與隨季節遷徙的家燕不同,雨燕腳部短小無力而無法著地,終年只可待在特定地點的燕巢群居生活,需用約四至六個月搭建牢固巨大的家。現時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正為全港雨燕數量之最的聚居地,陡峭似岩的牆身攀附著一巢一巢球狀物,每到黃昏時段可見百隻雨燕漫天飛舞的景觀。
雖然有人厭棄滿地鳥糞,或無法適應吱喳燕鳴,但彈丸之地如香港,棲息著與土地不成正比的多樣物種,更有一部分的牠們在鬧市裡與人類密集共存。正如日昇電訊老闆娘從不收起依附燕巢的簷篷,且由得學飛的幼鳥跌進舖頭——不拆毁,不打擾。但隨著舊區重建及樓宇物料翻新,在港燕巢數量年年下跌,這道人鳥共存的風景,更值得好好守護吧。
#舊區 #騎樓 #屯門 #香港中文大學 #燕巢 #家燕 #小白腰雨燕